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書聖筆下的龍蛇:王羲之《十七帖》草書藝術精解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筆勢連綿,墨色濃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標題文字: 圖片中包含“草書之巔 | 王羲之與《十七帖》”和“王羲之草書巔峰之作”等標題文字,點明了圖片的主題。

晉代的王羲之被後世尊為「書聖」。尤其在草書領域,他的成就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影響之深遠,正如史家所評:「前無古人,幾乎也是後無來者」。而在王羲之眾多傳世墨寶中,《十七帖》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成為研習其草書風格的代表性傑作。


此帖並非獨立的書法作品,而是匯集了王羲之多封私人信札的合集。其得名緣於首封信札開頭的「十七」二字。本文將深入賞析王羲之的草書藝術,並以《十七帖》為核心,探討其筆法、結構、章法等藝術特色。

這本《十七帖》,乃是北宋時期所拓,距今已近千年,可謂歷史悠久。它堂堂皇皇,屬於珍貴的「敕字本」系統,更難得的是,品相保存完好,至今仍保持著古雅的卷軸裝幀形式,令人歎為觀止。

草書之巔——王羲之與《十七帖》



書聖王羲之的生平與書法成就

王羲之,字逸少,他出身於琅琊王氏,是東晉名臣王導的侄子,官至右軍將軍,因此後人尊稱他為「王右軍」。王羲之不僅身處名門望族,更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王羲之,字逸少,他出身於琅琊王氏,是東晉名臣王導的侄子,官至右軍將軍,因此後人尊稱他為「王右軍」。王羲之不僅身處名門望族,更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王羲之圖片(圖片來自於網路)

雖然以草書聞名於世,但王羲之在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多種書體上都展現了卓越的才華。他巧妙地將當時流行的章草和八分書的古樸風格,轉化為更為流暢自然的今草、行書和楷書,可以說,王羲之的出現,是中國書法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革。


王羲之之所以能獲得「書聖」的美譽,絕非偶然。他的書法作品,無論是筆勢的委婉含蓄,還是結構的雄美健秀,都呈現出一種平和自然的風格,擺脫了漢魏時期書法的古拙之氣,開創了獨樹一幟的「王體」。


王羲之《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後世學習行書的典範。
王羲之《蘭亭集序》


他的行書作品,尤其是《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後世學習行書的典範。而他的草書,同樣以其精妙的筆法和灑脫的氣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連唐太宗李世民也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廣為搜集其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的風格也受到其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自然無為,任情率性的藝術境界。


如何臨摹經典草書?👇




草書藝術特色精賞

草書作為中國書法藝術中極具個性與表現力的書體,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於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書寫者的情感與內在精神。它以其奔放的筆勢和流動的線條,猶如舞蹈般充滿動感。草書的精髓在於追求神韻而非刻意雕琢形似。在王羲之的《十七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草書的這些藝術特色。


筆法(Brushstrokes

  • 速度的變化 (Speed Variation): 王羲之在書寫《十七帖》時,運筆的速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時快時慢,這種速度的變化賦予了作品豐富的節奏感和動態感。快速的筆觸往往酣暢淋漓,展現書寫者的激情;而緩慢的筆畫則沉穩內斂,體現書寫者的意蘊。
總覽:王羲之《十七帖》宋代拓本,以卷軸形式展開,多張拓片拼接,彷彿展開一幅歷史長卷。墨色沉穩內斂,字跡古樸,彷彿穿越千年時空,展現早期拓本所特有的歲月痕跡與藝術魅力。

王羲之『十七帖』總覽:宋拓卷裝本


細節一:王羲之《十七帖》拓片局部,數行草書躍然紙上,筆勢如行雲流水般連綿不斷。「頓首」二字依稀可辨,彷彿還能感受到王羲之書信中的謙遜與禮儀。墨色濃淡變化,更顯拓印工藝的精湛。

王羲之『十七帖』拓片局部:細節一


  • 輕重的拿捏 (Weight Control): 《十七帖》的線條並非粗細均勻,而是隨著筆壓的變化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質感。輕盈的線條如行雲流水,厚重的筆畫則力透紙背,這種輕重之間的巧妙轉換,使得字形更加生動立體。

  • 藏鋒與露鋒的運用 (Concealment and Revelation of Brush Tip): 在《十七帖》中,王羲之熟練地運用藏鋒和露鋒兩種筆法。藏鋒將筆尖隱藏於筆畫之中,使線條渾厚含蓄;露鋒則將筆尖顯露出來,使筆畫鋒芒畢露,精神外耀。這種藏露相間的運用,使得線條變化多端,富有韻味。

  • 中鋒與側鋒的結合 (Central and Side Brush Usage): 王羲之在《十七帖》的書寫中,不僅善用筆尖居中的中鋒,以取其勁健挺拔,也巧妙地運用筆尖偏側的側鋒,以取其妍美飄逸。中鋒與側鋒的相互配合,使得線條既有力度又不失姿態,展現了高超的筆墨技巧。


《十七帖》作為今草的代表作,其筆法精妙,充分體現了草書的藝術魅力。



結構(Structure

  • 字形大小的變化 (Size Variation): 《十七帖》中的字形並非大小一致,而是呈現出錯落有致的變化。這種大小的穿插,打破了單調感,使得整篇作品更加活潑生動,富有韻律感。
細節二:王羲之《十七帖》拓片特寫,單字草書的精妙盡收眼底。「不」字中可見飛白,筆斷意連,展現草書的灑脫;「如」字則筆畫連綿,一氣呵成,體現草書的流暢。拓印的紙張紋理,也為這份古意增添了幾分質感。

王羲之『十七帖』拓片:草書特寫




細節三:王羲之《十七帖》多張拓片並列,彷彿展開一幅長卷畫作,展現了《十七帖》的連貫性與整體氣勢。卷裝本的樣式,更體現了中國古代書畫的裝裱智慧,拓片之間的接縫與裝裱痕跡,也記錄了這件作品的歷史。

王羲之『十七帖』:多拓片展



細節四: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上的題跋與印章,是這件作品的身份證明與歷史記錄。模糊的收藏印章,彷彿在訴說著它輾轉流傳的故事,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也為我們考證其遞藏歷史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王羲之『十七帖』:題跋與印章



  • 斜正的呼應 (Slant and Straightness): 在《十七帖》中,王羲之巧妙地運用字形的欹側與端正。有的字形略微傾斜,展現其靈動之姿;有的字形則端莊穩重,營造出平衡之感。這種斜正之間的相互呼應,使得作品更具動感和變化。

  • 開合的姿態 (Opening and Closing): 《十七帖》中的字形,有的舒展開闊,呈現開放之態;有的則內斂緊湊,呈現閉合之勢。這種開合的變化,使得字形更加富有張力,也體現了書寫者對於空間的巧妙把握。

   筆畫的呼應與連貫 (Correspondence and Harmony): 《十七帖》的筆畫之間,以及字與字之間,都存在著巧妙的呼應與連貫。筆斷意連,氣脈貫通,使得整篇作品渾然一體,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章法(Composition

  • 整體布局的疏密 (Density and Sparseness of Overall Layout): 《十七帖》的整體布局並非密不透風,也不是疏可跑馬,而是呈現出疏密相間的節奏感。濃墨重處,筆畫密集,營造出凝重之感;而飛白枯筆之處,則顯得疏朗空靈,透氣性強。這種疏密有致的布局,使得作品層次分明,富有韻律。
細節五: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上的部分文字,是王羲之與友人往來的信札,字裡行間,不僅展現了他飄逸灑脫的書法風格,也透露出他生活中的點滴。「知」字、「為」字等,彷彿帶領我們穿越時空,感受王羲之的真性情。

王羲之『十七帖』:信札文字



細節六:王羲之《十七帖》拓片整體,展示了此拓本的完整形態,以及裝裱的樣式。可見其長卷形式,以及軸頭、包首等細節,呈現了古代書畫的裝裱風格。

王羲之『十七帖』:拓本全貌



細節七: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文字細節,展示了草書的書寫特點,如筆畫的簡化、連綿。例如,「之」字的簡化,「也」字的連綿,體現了草書的流暢與奔放。

王羲之『十七帖』:文字細節



 • 行氣的連綿 (Flow of Energy): 《十七帖》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其行氣的連綿不斷。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筆勢相互牽引,氣息貫穿始終,猶如一氣呵成,展現了王羲之高超的筆墨駕馭能力和深厚的藝術功力。


細節八: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上的墨色變化,反映了書寫時的用墨技巧和時間的流逝。可見墨色的濃淡乾濕變化,以及因時間久遠而產生的滲暈,更顯古意。

王羲之『十七帖』:墨色變化




細節九: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章法佈局,展示了王羲之在書寫時的整體考量,如字距、行距等。可見其疏密有致,錯落有落,展現了書法家高超的佈局能力。

王羲之『十七帖』:章法佈局




細節十: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殘損部分,展示了此拓本的歷史感和文物價值。可見拓片邊緣的磨損、裂縫,以及文字的漫漶,更顯其歷經歲月的滄桑。

王羲之『十七帖』:殘損細節




細節十一: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上的修補痕跡,反映了此拓本在流傳過程中可能經歷的修復。可見後人修補的痕跡,如補紙、接縫等,也從側面反映了此拓本的珍貴。

王羲之『十七帖』:修補痕跡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因其首帖開頭有「十七日」三字而得名。它實際上是一部匯帖,收錄了王羲之寫給友人等多人的二十九通書信。其中許多信札是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件的內容大多是關於個人生活、問候、以及四川地方風情人物等。


細節十二: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文字內容,為《十七帖》中的具體信札,如「瞻近」、「郗司馬」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可瞭解當時的社會生活。

:王羲之『十七帖』:信札內容




細節十三: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書法風格,展示了王羲之草書的藝術特色,如飄逸、流暢等。其筆勢飛動,氣息連貫,給人以美的享受。

王羲之『十七帖』:草書風格




細節十四: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裝裱形式,為傳統的卷軸裝,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這種裝裱形式不僅便於保存和欣賞,也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藝術審美。

王羲之『十七帖』:裝裱形式




細節十五: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印章細節,為收藏者或鑒賞者的印記,反映了此拓本的流傳經歷。這些印章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可作為研究此拓本流傳的線索。

王羲之『十七帖』:印章細節


令人遺憾的是,《十七帖》的真跡早已失傳。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主要是後代的刻本和摹本。在眾多版本中,有幾個版本比較著名:

   • 弘文館本(館本)/Hongwen Guan Version (Guan Ben): 據記載,唐太宗時期,朝廷曾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作為學習的範本,而《十七帖》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版本因曾藏於弘文館而得名,又因卷末有一個「敕」字,故也稱為「敕字本」。唐代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就有關於《十七帖》為貞觀內本的記載。



細節十六: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題跋內容,為後人的題記,對此拓本進行了評價或考證。這些題跋也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可作為研究此拓本的重要參考。

王羲之『十七帖』:題跋內容




細節十七: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紙張材質,為古代的紙張,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可見紙張的紋理、顏色,以及因時間久遠而產生的變化。

王羲之『十七帖』:紙張材質




細節十八: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墨色層次,反映了書寫時的用墨技巧和時間的沉積。可見墨色的濃淡乾濕變化,以及因時間久遠而產生的滲暈,更顯古意。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墨色層次




細節十九: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文字結構,展示了草書的書寫規律和特點。例如,草書的使轉、筆畫的省略等,體現了草書的獨特魅力。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文字結構



   • 宋拓本(Song Rubbings): 現存最早的《十七帖》拓本可以追溯到宋代。其中,收藏於上海圖書館的宋拓本非常有名。此外,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也藏有一件著名的宋拓本,被稱為「上野本」。北京故宮博物院也藏有南宋拓本。這些宋拓本對於我們研究王羲之草書的原始風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細節二十: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筆畫質感,反映了書寫時的用筆方法和力度。可見筆畫的粗細、輕重、快慢,以及由此產生的質感,體現了書法家的功力。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筆畫質感




細節二十一: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整體氣韻,展示了王羲之草書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其筆勢流暢,氣息貫通,給人以美的享受。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整體氣韻




細節二十二: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上的部分文字放大,更清晰地展示了草書的細節。例如,筆畫的起止、轉折,以及墨色的濃淡變化等。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文字放大


   • 硬黃本 (Hard-Yellow Paper Copy):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摹本和刻本流傳於世,例如唐摹硬黃本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版本之間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例如字數的多少、個別字形的略微不同等。


細節二十三: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破損與修補細節。可見拓片的裂縫、缺損,以及後人修補的痕跡,這些都記錄了此拓本的歷史。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破損與修補




細節二十五: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上的題跋文字。可見題跋的內容、書法風格,以及題跋者的身份,這些都為研究此拓本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文字筆法



歷代名家的高度評價

《十七帖》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贏得了歷代書法名家的高度讚譽。宋代的黃伯思就曾盛讚《十七帖》為「逸少書中龍也」,意指它是王羲之書法作品中的龍,比喻其精妙絕倫。


宋代的米芾也認為王羲之的草書體現了「晉人格」,並稱讚其自然天成。


唐代的張彥遠更是將《十七帖》譽為「煊赫著名帖」,可見其在當時就已享有極高的聲譽。


一些評論家認為,弘文館本之所以珍貴,還在於其底本可能與梁隋時期的古物有關。這些歷代名家的評價,充分證明了《十七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藝術價值。


細節二十八: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中的破損與修補細節。可見拓片的裂縫、缺損,以及後人修補的痕跡,這些都記錄了此拓本的歷史。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題跋文字




細節二十四:王羲之《十七帖》拓片上的收藏印章特寫。可見印章的形狀、文字,以及鈐蓋的方式,這些都反映了收藏者的身份和品味。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收藏印章



歷史影響與當代價值

王羲之的草書,尤其是《十七帖》,對後世中國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後世學習草書的重要範本,而且其筆法、結構和章法也為後來的書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歷代的書法家都曾臨摹和研究《十七帖》,從中汲取藝術養分,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時至今日,研究和欣賞《十七帖》對於當代的書法學習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它為我們理解草書的筆法、結構和章法提供了絕佳的範例。


通過研習《十七帖》,學習者可以打下堅實的傳統書法基礎。同時,欣賞《十七帖》的藝術魅力,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魏晉時期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理想,並與我們悠久的文化傳承建立更深的連接。


書法的當代意義在於其獨特的創新規律以及對文化思想和社會變遷的反映。因此,研究像《十七帖》這樣的經典作品,不僅能讓我們領略古代書法藝術的精髓,也能啟發我們在當代書法創作中不斷探索和創新。



細節二十六:王羲之《十七帖》拓片的裝裱與保存現狀。可見拓片的裝裱形式、材質,以及保存的狀態,這些都影響著拓本的價值。德道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裝裱與保存



除了本文的介紹,我們網站還收錄了大量關於王羲之的資料與討論。若想進一步欣賞,請點擊這裡👉 更多王羲之相關資源


論及最佳藏本

本文分享的此卷《十七帖》,尾部雖已不見題跋的蹤影,然卷首卻赫然可見「副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勒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十字。更往上方,赫然鈐蓋著斗大的「敕」字,筆力雄渾,正是唐太宗御筆親書!「敕」字於古代,乃帝王欽定之專用文字,此「敕」字一出,如帝王金口玉言,便立即彰顯此本《十七帖》卓爾不凡的地位,它不僅是唐太宗親自審定的版本,更是頒布天下,供人臨摹學習的範本


卷中另有「僧權」二字之右半部殘存,後世遂以此為記,稱之為「敕字本」或「館本」。歷代藏家皆一致推崇,在眾多版本之中,當以這「敕字本」為首,視為至高無上的珍品。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本《十七帖》,乃是北宋時期所拓,距今已近千年,可謂歷史悠久。它堂堂皇皇,屬於珍貴的「敕字本」系統,更難得的是,品相保存完好,至今仍保持著古雅的卷軸裝幀形式,令人歎為觀止。


此拓本的流傳亦頗具傳奇色彩,如星光般璀璨的收藏者,為其增添了無數光環。明代,它曾為童軒、吳寬等諸位名家所珍藏,卷後更留有明代文學家、收藏家張正蒙先生的題跋,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的重要線索。張正蒙,字子明,乃江寧(即今日之江蘇南京)人士,可惜的是,他的生卒之年已難以確考,為歷史留下了一絲遺憾。


清代,此拓本更是一躍成為清宮內府的珍藏,供皇家賞玩。到了民國時期,它又輾轉到了大書法家張伯英先生手中。張伯英先生可謂慧眼獨具,一見便知此本乃「敕字本」中的魁首,是所見過的最為精善的拓本,對其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如今,此珍品則由上海圖書館妥善庋藏,成為鎮館之寶。








Related Posts:

  • 為什麼古人說: 學書法技法易教,心法難傳? 為什麼古人說:技法易教,心法難傳? 結字是反映每個人內心的審美品味,這是講個性的。結字好像一個人出門,要打扮一下,怎樣打扮就取決於你的審美品味。塗脂抹粉都可以說是技法,但審美觀決定你怎樣塗、塗多少。 書法結字水平要提高,首先要改變你的心,所以老話說這是「心法」。 宋代有位書法家沈作喆… 閱讀更多
  • 最適合書法創作的30首詩詞,值得收藏!最適合書法創作的30首詩詞 卷首語: 書法,是一種古老而優美的藝術形式,它以毛筆、墨汁、宣紙為媒介,將書寫者的內心意境和精神氣質展現於筆端之上。在中國文化的漫長歷史中,書法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書寫工具,更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書法作品的感染力往往來自於書法家的精神境界和藝術造詣。一首好的詩詞,… 閱讀更多
  • 清代女書家的書法修養▹簪花小楷,太美了! 曹貞秀(1762-1822)女,字墨琴,自署寫韻軒,安徽休寧人,僑居吳門,為曹銳女,王芑孫妻,無金粉之好,能繪事,書法鐘王,士林重之。 《列女圖冊》,24.8×16.8釐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曹貞秀 簪花小楷 欣賞 ➊ #曹貞秀 簪花小楷 欣賞 ➋ … 閱讀更多
  • 黃自元《讀書樂》書法賞析:晚清「字聖」的楷書風範 前言 中國書法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在眾多書法名家中,黃自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大師。他的楷書作品端莊嚴謹,筆力遒勁,深受世人推崇。本文將深入賞析書法家黃自元的代表作之一《讀書樂》,並簡要介紹其生平及藝術成就。 黃自元簡介 黃自元(1836-1916),字敬輿,號澹叟,湖南安化人… 閱讀更多
  • 八大書法家臨《黃州寒食詩帖》欣賞 八大書法家臨《黃州寒食詩帖》欣賞 蘇軾(1037—1101),宋代書家。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蘇洵之子,蘇轍之兄,父子三人史稱「三蘇」。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謚文忠。詩、文、書、畫俱成大家。與蔡襄、黃庭堅、米芾齊名,為「宋四家」之首。 《黃州寒… 閱讀更多